“老楊用20多年的辛勞,換來了今天的成就,將這荒山禿嶺變成了‘金山’,讓俺們附近的村民也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?!贝迕駨堉緞偢屑さ卣f。張志剛說的老楊,叫楊子時,今年65歲,是柴關鄉安河村人。1997年,40歲的楊子時毅然選擇回到老家,承包荒山1000余畝,開啟了拓荒之路。
在荒山上種樹異常艱辛。山路崎嶇,無法通車,全靠人力把樹苗往山崗上背。小樹苗需要水,但山上卻沒有任何水源,需要從村子里運水過來。老楊鐵下心,靠一根扁擔,一趟趟往返村里和山上,運來一桶桶水,澆灌樹苗,一趟、兩趟、幾十趟,每日反復,他用一滴滴汗水與時間賽跑,正是這些用汗水聚起來的水源滋養了一株株樹苗。
“只要勤勞肯干,守著綠水青山就一定能收獲金山銀山”,“人不負青山, 青山定不負人”,如今這里呈現出一千余畝綠色海洋,郁郁蔥蔥、一派生機;省級采摘園——安河生態觀光采摘園在這里落戶,收獲季節,采摘園觀光者絡繹不絕、熱鬧非凡。從光山禿嶺到滿目青山,每一棵樹的年輪都見證著這片大山發生的變化。
過去在村子與大山之間有一道幾百米的深谷,大雨季節山洪夾著山上沖下來的泥沙一起流走,水土流失嚴重。在政府部門支持下,山谷間的河溝里修建了五座谷坊壩,攔蓄泥沙、減緩河溝水流速度,將水和土都保存下來。這項工程除了水土保持的生態效益,還解決了困擾數年的難題。谷坊壩抬高了溝底基點,溝道坡度變緩,具備了修路的條件。
如今,一條5米寬、1000余米長的盤山公路從村口直通山上,直接開車上山,結束了祖祖輩輩依靠人背、肩扛、扁擔挑上山的歷史。農網改造期間,山上架設了50KV變壓器,世代人眼中黑乎乎的大山迎來了明亮的曙光。山上建了十幾座蓄水池,三座沼氣池,終于不用“望天收”。
苦心人,天不負,數年的辛苦耕耘讓老楊的荒山開發初見成效?;纳介_發規模越來越大,老楊成立了公司,注冊了商標,山上雇用的人越來越多,固定員工十幾人,忙碌季節根據需求臨時招用勞動力。老楊優先錄用村里的貧困戶,這份就業對于世代為農的莊稼人來說是很難得的機遇。
“我的畢生愿望就是為家鄉做點貢獻,讓荒山發揮更大價值。我堅信只要我去堅持,這荒山早晚會變成‘金山’,這一方水土一定能造福后代子孫?!贝街︻^花果飄香,綠色的夢想便開滿山崗。楊子時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綠色發展的真諦,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生態發展理念。